24

2016

-

10

农膜残膜回收加工利用探索


  【成都大环宇塑料造粒机网讯】

 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应用,地膜覆盖已成为我国不少地区最重要的栽培技术,对于保障作物增产和反季节种植起到了关键作用,而地膜残留所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。解决地膜残留难题,已经成为我国土壤修复治理过程中不得不攻克的重要关卡之一。

  农膜残留已成土壤之痛 回收利用迫在眉睫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使用地膜,时至今日我国每年超过2亿亩土地覆盖地膜,使用量超过100万吨,是全世界使用地膜最多的国家。

  由于超薄地膜的泛滥、农村劳动力流失、缺乏适用的回收机械,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越来越多,白色革命慢慢成了白色污染,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但是,农民使用地膜的习惯已经很难更改,我国地膜每年用量上百万吨,而且还以每年15%的速度增加。所以,无论从稳粮增收还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,残膜回收都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。

  研究表明,当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120千克每公顷时,小麦、玉米、棉花产量分别下降17.8%、13.2%和16%;地膜残留达到75千克每公顷时,会造成花生当年减产10.9%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地膜覆盖的正面意义正在逐渐被残留污染造成的危害所蚕食。

  两大难题制约残膜回收

  专家分析,残膜回收目前面临两大难题:一,高效机械回收技术难突破;二,回收后二次利用成本高、收益低。

  首先面对的瓶颈是高效机械回收技术难以突破。不少地区使用地膜的种植作物有玉米、土豆、棉花、瓜类等,覆膜方式既有一膜四行,也有一膜两行,品种和模式复杂,单一型号的回收机械无法适应,复合型号的机械因研发难度大、使用率低等原因又难以进入市场。

  回收后二次利用成本高、收益低也是残膜治理之痛。再生利用一般用于生产滴灌带,但回收残膜生产滴灌带的成本大概是0.15元/米,而直接用原材料生产的成本只有0.09元/米,残膜处理加工后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,过程中还会产生二次污染,生产企业无法靠市场效益支撑发展,只能依赖政府资金扶持。“但企业自身难以盈利,仅靠这些资金支持,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,生产积极性不高。”业内专家表示。

  农膜回收亟需三大条件

 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而言,除了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尝试推广可降解农膜外,大部分还是以农膜回收为主,那么,要回收农膜,需要有哪些条件呢?

  首先农膜在厚度、韧性上要达到一定的要求,过于薄的农膜强度差、易碎,使用一个生产周期后在土壤表层呈破碎状态,回收基本不可能。按照1992年我国制定的《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》生产标准(GB13735-92),其规定的农用地膜厚度最低标准为0.008毫米,且允许极限偏差上下浮动0.003毫米,目前我国部分省市鼓励推广厚度为0.01毫米的地膜,可以多年使用,并适用于各种揭膜技术,也符合农膜回收再利用的条件。

  其次,目前我国鼓励农民自行回收地膜,大部分农膜使用省份在每个乡镇设有农膜回收站点,农民把农膜收集好送往回收点。和过去相比农膜散在田间地头相比,回收农膜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工,所以财政补贴鼓励回收旧膜就十分重要。兰州市榆中县采取的是以旧换新的做法,从2013年开始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地膜使用,在旱地平均一亩田使用6公斤地膜,约70元钱,财政补贴近三分之二,个人出25元,这种财政补贴地膜被称为“指标膜”,即必须以2:1的比例以回收旧膜换新膜购买指标,以6公斤新膜为例,需要农民以12公斤的旧膜和25元才能换购完成。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回收农膜的积极性,同时也减轻了厚农膜使用的成本负担。“自从推行以旧换新政策后,我们省市场上低于0.008毫米厚度的农膜基本上消失了。”榆中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光全说。

  第三,回收的废旧农膜要有去向,不能进行二次污染。据了解,废旧地膜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:一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进行粉碎、清洗后,通过热融、挤出生产再生塑料颗粒,利用再生颗粒进行深加工,生产PE管材、塑料容器、滴灌带等;二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直接粉碎,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加工生产下水井圈、井盖、城市绿化用树篦子等再生产品。废旧地膜存放在各乡镇的回收点,由回收企业以一定费用回收拉走,同时企业承担运输费用。

  探索治理经验

  从地膜捡拾到回收到资源化再利用,这是一条农膜回收的生产链条,如果能逐步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,农膜造成的“白色污染”也将得到解决。根据近年来多措推进废旧农膜污染防治,保护农村生态环境,得出以下四大经验:

  加强源头治理。推广使用厚度为0.010毫米-0.012毫米抗拉强度性能好的地膜,降低农用残膜的捡拾难度。严禁各类生产加工销售企业、经济合作组织向种植农户提供使用0.010毫米以下的超薄地膜;实行机械覆膜,规范覆膜标准,推广“一膜两季”技术、适时揭膜技术,推广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,从源头上促进农用残膜回收利用。

  开展“以旧换新”。依托旱作节水农业地膜补贴项目,全面开展覆膜“以旧换新”。县里按照新旧地膜1:2的比例,采取先交旧膜后换新膜的办法。以2014年秋季覆膜和2015年春季覆膜的农户登记册为依据,按照回收标准全面进行“以旧换新”并登记造册,并督促农户将所换取的地膜适时全部覆在地里。

  建立健全回收网络。在覆膜种植面积大、使用较集中的乡镇,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,以行政村为单元,建立农用残膜回收站(点),方便农民交售残膜;对农用残膜进行定点回收堆放、集中处理,建立完善回收服务网络。

  扶持残膜加工企业。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,引进废旧农膜加工再生颗粒、生产防水防漏材料、生产塑料编织袋等残膜再生加工技术,延伸产业链条,提高残膜回收加工产品附加值,提升产值效益。

  以上信息由成都大环宇塑料造粒机生产厂编辑整理。